琼州海峡“东窗口”父子四十七载接力守灯塔
编辑:admin 日期:2019-07-10 16:59:11 / 人气:
图为站在灯塔上俯瞰木兰湾风光。
木栏头是位于木兰湾的一处岬角,是琼州海峡的“东窗口”,不远处海域便是排名世界第二的急水门,周围海域海况复杂,过去常常发生海难。
《中国沿海灯塔志》记载,光绪二十年(1894年),海关巡轮“鳌金号”到木兰头附近布置浮标之际,暴雨骤至,所有船员全部遇难。由于常有渔船在这片海域搁浅触礁,不少船板被冲至海岸边,木栏头还曾被称作“木烂头”。
图为矗立在木兰湾急水门礁石上的水中灯桩。
1954年,为了保障过往船只的航行安全,国家在木栏头建起了两座高20多米,相隔约1公里的前后导标;1995年,两座导标被拆除,修建起了如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灯塔。
黄国友的父亲黄宏钦原本在附近的林梧村当会计,1972年,黄宏钦被动员来守塔。
图为木栏头灯塔。
“那时候,从村子到灯塔并没有道路,需要步行穿过田地、林地、山地,走2个多小时才能到海边,还要随身带着柴刀,进到林子里用刀开道。”黄国友回忆父亲守塔时的艰苦条件,他自小常与父亲在导标边上生活:隔几天到镇上买菜、采购生活用品;用蓄水池、水缸接雨水饮用或洗澡;有时赶海抓蟹捡螺,颇有乐趣。
木栏头灯塔所处的环境,常年高湿、高温、高盐、大风,淡水匮乏,在台风季节时尤甚。
“以前还在用乙炔气灯的时候,有时风特别大,火柴怎么都点不着,特别苦恼。”黄宏钦说,收到台风预警后,要做好灯塔的所有准备工作。台风一来,就只能待在屋里不出门,没有菜下锅,就放点盐煮稀饭吃。
彼时,村里人嘲笑他,把老婆留在家里,独自一人到灯塔边上生活。由于来回不便,灯塔不能离人,黄宏钦甚至春节也极少回家,只能偶尔回家帮做些农活。
生活条件如此艰苦,黄宏钦仍心甘情愿地坚持。他对记者说:“国家需要人去做这件事,我不去谁去?所以再辛苦也要去!”
至上世纪80年代,导标的灯具由“火”发展到“电”,再从使用干电池、空气电池、铅酸电池,一步步发展到使用太阳能、市电。
1992年,当地修了一条土路通往灯塔,黄宏钦和同事们才结束了肩扛手挑柴油、电池、油漆等物资的日子,可以雇佣牛车进行运输了。1994年,高达72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灯塔开始建设,至次年投入使用。
灯器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换代,如今使用经改造后的英国PRB-21型LED灯器射程达25海里,开关均为全自动化,日光阀根据光照强度自动开、关灯,到了夜晚,灯塔便发射出明亮的光柱,为附近船只提供指引。此外,灯塔还装备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VIS、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、环岛甚高频通信系统等。
1999年的除夕,黄宏钦正式退休,卸下了灯守员的担子;2000年大年初一,黄国友从父亲手中接过“棒子”,代替父亲继续守塔的使命。
站在木栏头灯塔塔顶,木兰湾的风光一览无余,只是南海热带低压带来的强风吹得记者站不住脚。
黄国友的母亲韩岑花回忆,在1996年的一场台风中,当时在灯塔的黄国友帮父亲开灯,结果被大风吹飞,所幸他情急之下抱住了一根柱子,再匍匐在地面慢慢爬回屋里,“看到这么危险,我当时就吓哭了。”
2010年国庆期间,海南迎来连续强降雨,导致木栏头灯塔专用电路线及道路均被冲毁,只能使用柴油发电机发电。由于损害程度严重,线路迟迟未能修复,眼看柴油告罄,木栏头航标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肩挑背扛,徒步6公里往返多次将1吨柴油运进站里,才保证了灯塔的正常发光。
2014年,海南遭遇超强台风“威马逊”袭击,木栏头灯塔灯守房的玻璃都被打碎,断水断电。黄国友和同事们只能步行出去,挑回柴油发电。
自1995年木栏头灯塔建成以来,一直保持着接近100%的发光正常率。
当记者问及灯守员的工作枯燥、孤单甚至伴随着危险为何还要去做时,“从小就和父亲生活在这座塔旁,熟悉这份工作,对灯塔和故乡的海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,对它们十分眷恋。”黄国友淡然而坚定地说道。(完)
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
推荐内容 Recommended
- 2018宁波国际马拉松灯光秀昨晚点亮三江六岸10-27
- 沙头角鱼灯节10-22
- 邦纳推出全新HLS27系列工业照明灯10-07
- 假期返程堵在高速上,油表灯亮了还能跑多远?10-07
- 国庆主题灯光秀——“我爱你中国”10-05
- 船帮古镇夜放花灯 花好月圆共度佳节 云和紧水滩镇夜放莲花灯迎中秋09-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