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春有花神秋有画,夏有龙船冬有灯”

编辑:admin 日期:2018-12-06 09:00:41 / 人气:

■本报记者 周楠

不久前举办的第十届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中,有一个传统项目,特别热闹——即邀请国外民间艺术家前往宝山各街镇体验生活,做一天“宝山人”。在罗店镇,克罗地亚的民间艺术家不仅亲手体验了民俗绘画、罗店彩灯制作,还参与了罗店鱼圆、农家点心制作,浓浓的中国乡土气息让他们赞不绝口。

其中,罗店民俗绘画给老外艺术家的印象最为深刻。色彩浓郁斑斓,主题鲜明,形象非常逼真。民间蒸年糕、纺纱织布、灶台年画、荡湖船、彩灯、蚌壳舞、挑花篮、抬花轿、划龙船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文化,均配以特色的人物形象,活脱脱地跃然纸上。乡情,弥漫在朴素的笔墨丹青之间。

书画名家为居民授课

去年起,宝山区罗店镇联手上海书画院,组建成立“上海书画院罗店民俗绘画艺术传习创研中心”。海上书画名家亲自为当地居民授课。

吴燕彬是土生土长的罗店人,在老师指导下,她依据儿时的记忆,将“妈妈做米糕、包汤圆、包粽子、做衣服”等情形逐渐通过一幅幅小稿先画了出来。“每周日上3小时的课,课上老师讲解,课后布置作业,至少每周交出一幅作品。”吴燕彬说,“我白天要上班,晚上基本上都画到十一二点钟。这么多年都没有这么认真过。”当吴燕彬的第八幅作品完成后,再回头看第一幅作品,“感觉稚嫩了许多”。而能用自己的画笔,将家乡的民俗文化及其变迁表现出来,也让她格外自豪。

罗店像吴燕彬这样参与民俗画培训研习的,共有30余人,上到70多岁的老人,下至10来岁的少年。一年多来,他们以罗店划龙船、罗店鱼圆、罗店民俗活动等为题材创作完成120多幅画作,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,多角度记录农民的生活、农村的变化,展现美丽乡村的新气象、新风貌。

罗店镇位于宝山、嘉定和江苏太仓三地交界处,是长江口上的第一处江南古镇,已有1400多年历史,是因棉而兴的明清重镇。它也是古代土布和海产品的交易中心,清末民初罗店镇三里长街有商铺六七百家,有“金罗店”之称。每年元宵节、端午节、“三月廿八”等灯会、庙会期间,八方来会,人流如织,花炮锣鼓之声通宵不绝,龙舟竞渡更是热闹非凡。端午节—罗店划龙船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;罗店彩灯入选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罗店吹打乐、天花玉露霜、公大酱制品、罗店鱼圆、斜纹棉布、金家伤科等传统技艺,至今仍代代传承。

让人们记得住乡愁

如今在罗店,居民们都对朗朗上口的“文化四季”耳熟能详:“春有花神秋有画,夏有龙船冬有灯”。每一个民间文化艺术品牌,近年来正被重拾原有的魅力,在罗店竞相开放。

“春有花神”,作为传统的棉业种植贸易中心,罗店自古以来视棉花为“万花之王”“万花之神”,格外尊崇。2017年以来,罗店镇恢复了具有400年历史的花神庙会。“秋有画”,即挖掘罗店特有的民俗绘画艺术,培养传承艺术人才。“夏有龙船”,罗店镇将久负盛名的龙船文化发扬光大,每年举办罗店龙船文化节。“冬有灯”,罗店彩灯作为罗店划龙船习俗的子项目,也是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。每年举办元宵彩灯会,已连续9届,彩灯制作爱好者千余人。

其中,罗店龙船作为“文化四季”的引领,始于明、盛于清,却曾在解放后由于历史原因一度隐退。这一停,便是35年。1993年,罗店造船世家张氏兄弟双双退休,他们拿出了几乎所有积蓄,决心“要让龙船回到河里”。日夜赶工3个月,一条长约6米、最宽处1.8米,装饰着牌楼、令旗等十八般武器和古代乐器的“青龙”完成了。第二年,“青龙”下水,罗店龙船重回人们的视线,张氏兄弟由此成为罗店龙船的“传人”。

2003年,罗店镇决定每年端午恢复举办龙船节,支持龙船制作和展演。目前,还全面采集数据信息制作全息数字3D模型,完成龙船建造CG演示动画,并将彩灯、民俗画、花神庙会等与其有机结合。让罗店龙船技艺传承人张国忠、罗店彩灯传承人朱玲宝等欣慰的是,他们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室,为传承推广创造了极好的条件。

今年6月,失传多年的清廷贡品“罗店天花玉露霜”,也经过技术人员的不断尝试得以重现宝山。不少罗店老居民很激动:“这是我们儿时的记忆,乡间的美味!”在罗店的乡村,通过修复古桥、王家大院等,正逐步恢复“小桥、流水、人家”的乡村肌理,并打造现代特色文创、画家村、民宿群、稻田文化等为主的生态休闲旅游区,让人们望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。

罗店镇党委书记瞿新昌告诉记者,“罗店镇已被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,通过‘文化四季’系列活动,我们初步探索形成了以民间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机制。希望以文化为引领,促进罗店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,打造长江口上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,也通过文化发展,促进旅游经济开发,从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。”

现在致电 0592-668855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Top 回顶部